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 Our Youth in Taiwan

榮獲金馬獎與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電影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,4月12日在台灣上映,由於電影中有記錄到318太陽花學運的情節,劇組團隊特別在太陽花運動退場日4月10日舉辦首映會,現場嘉賓雲集,不僅李惠仁導演、音地大帝、邱顯智律師、滅火器主唱楊大正都站台力挺,許多重量級人士如導演柯一正小野、石明謹、朱宥勳、馬世芳、張鐵志等人都出席觀賞,讓導演傅榆直呼感動,也希望大家可以進戲院觀賞這部電影,讓「公民意識」存在每個人的心中。 
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首映會不但多位重量級人士出席,電影團隊這次特別跟知名網紅主播視網膜以及眼球中央電視台合作,這也是眼球中央電視台首次直播電影首映會,視網膜詼諧風趣的主持風格讓全場笑聲連連,也在網路上吸引多人觀看,堪稱是電影行銷的新創舉。 

問: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去年一路從台北電影節到金馬獎都拿下了最佳紀錄片,有關太陽花學運的紀錄片不計其數,唯獨妳的作品一再得獎,或許是因為妳早在太陽花之前就開始追蹤學運領袖陳為廷、蔡博藝,因為他們倆對妳的信任,妳得以近距離陪伴及拍攝他們,有累積,才看得到他們的成長,也才放心讓妳拍下獨家內幕。尤其陳為廷被下封口令時,他還是只對著妳的鏡頭講貼心話,讓這部紀錄片取得與眾不同的角度與觀點。 
不容易的是,妳不但拍到學運領袖在黑暗時刻的煎熬壓力,也讓大家看到身為創作者的脆弱與失落面,多數關於社會運動的紀錄片聚焦在運動的光華一面,妳卻讓大家看到運動背後的脆弱,這種論述,可以說是身為一種既私密卻又誠懇的分享。但這一切又緊扣著片名: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,片名揭露兩個重點,一為青春,二為台灣,告訴我們這樣命名的考量吧? 

片名要有「台灣」是我的堅持,我對於身分認同曾有個追尋的過程,嚴格來說我是東南亞華僑的第二代(爸爸是馬來西亞華僑,媽媽是印尼華僑),追尋多年後,我認同自己就是一個台灣人,我希望我們生活的地方、國家、環境可以更好,明明我只是個平凡人,但卻希望台灣可以突破國際外交與經濟的困境,甚至讓世界更多人關注到台灣的處境,所以我在片名裡要放進台灣,如果這部片將來能在國外映演,觀眾都能從片名裡知道這部片講的是台灣的人與事。 
問:妳從2011年就開始記錄陳為廷、蔡博藝,投入的時間及交心程度都是他人無法相比的,這彷彿就是妳的天命,你們的互動也很誠懇動人,談談妳跟對方如何交心? 
答:我跟他們有很奇妙的緣分,有時候覺得拍他們好像真的是我的命。至於誠實跟質感,我想這也是我唯一會做的部分,我們能夠交心,也許很大的原因是長久以來,他們能感覺到我是真的在意他們,也在意他們做的事,我覺得他們應該有從我的鏡位關注中感受到一些愛。拍攝期間,三方會有奇妙的拉鋸,像是陳為廷偶爾會唸說為什麼我都去拍蔡、不拍他;當我長時間跟拍陳後,蔡又會覺得失落,頓時讓我覺得自己有點像不能偏心的媽媽耶,有很多的信任,甚至有一些依賴,我們早就不是單純的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。 

天天更新天天看不完

註冊免費看

連結1

連結2
 

 

感謝 金鑫娛樂城 贊助

 

1.首儲免費送50%無上限

2.續儲天天送20%無上限

4.老會員介紹一位新會員進來金鑫娛樂城

儲值千元以上老會員在多300點

5.限時活動,會員提領免手續費
每位會員申請提款每週皆有二次
免收手續費服務


arrow
arrow

    qqa31603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